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0553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论坛

  • 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耦合、现实困境与发展进路

    李云;王仁杰;

    我国深化改革进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期,传统线性改革模式难以应对深层阻滞问题。系统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有机体理论与现代系统科学的融合,与深化改革存在内在耦合:前者为制度创新提供整体性框架,后者通过实践验证推动理论发展,二者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当前我国改革面临系统认知局限、协同机制梗阻与风险治理短板三重困境,表现为要素关联认知断裂、跨域协同制度锁定及跨界风险应对失能。系统破解路径需构建全景式认知框架实现思维升维,打造融生型协同矩阵推动机制创新,完善动态化治理体系增强抗险韧性,为克服改革深层次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法论借鉴。

    2025年03期 v.39;No.17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刻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陈芳;

    高度重视并巧妙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成果与实践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既有改革进行全面升级和拓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体现了对既有改革格局的系统性升级,其顶层设计深刻贯穿着多维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具体而言,高瞻远瞩,运用战略思维掌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鉴往知来,运用历史思维研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任务;统筹兼顾,运用辩证思维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格局;未雨绸缪,运用底线思维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风险挑战;谋篇布局,运用系统思维引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实施;因时而变,运用创新思维激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创造动力。这些思维方式相辅相成、协同增效,构筑起新时代改革决策的科学认知结构和实践逻辑。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深化改革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39;No.17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党独有难题的识别与破解

    谢小玉;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时代课题。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为世界政党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考验着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影响着党员干部精神状态,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应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统合、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想引领、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内在自觉,从而把党锻造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2025年03期 v.39;No.17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社会

  • 人民至上视域下推进共同富裕的三维逻辑阐释

    张铁军;马召;

    坚持人民至上和推进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辩证统一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将人民置于首位,通过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战略部署,逐步构建起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保障。具体而言,党的领导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证,群众路线激发内生动力,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发展成果共享,三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遵循。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坚持以人的“生命活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重实践为至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5年03期 v.39;No.17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向度

    吴学兵;许玮琳;

    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不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也还要显著提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从而彰显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普惠性、公平性、道义性等特征。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以彰显其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范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基于实践发展的要求,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担当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培育人民群众数字生态文明意识,共建数字生态文明事业;推动传统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以此不断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2025年03期 v.39;No.17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兵团文化的出场语境、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向

    樊家军;马睿哲;孙晓倩;

    兵团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态,为推动兵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撑。兵团文化的诞生发展与兵团事业的开创推进相生相伴,在发展历程中科学回应了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社会稳定发展需要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兵团文化的理论特质表现为红色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思想层面、精神层面、价值层面充分发挥其文化功效,从而生发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新时代,兵团文化的发展将继续围绕兵团履行好“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三大功能,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为导向,在引领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开展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程中,更好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2025年03期 v.39;No.177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银行竞争有助于缓解企业“短债长用”吗?

    刘嫦;张钰然;孙洪锋;

    2006年以来,我国持续放松银行业管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扩张导致银行业市场格局和地理分布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竞争日益加剧。该文基于2006—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银行竞争是否有助于缓解企业“短债长用”,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抑制了企业短债长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竞争对企业短债长用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不具有银企关系的企业中更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竞争引致的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水平的提高和债权治理作用的增强是其抑制企业短债长用的重要途径。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银行竞争会缓解企业短债长用对企业业绩的负面影响。

    2025年03期 v.39;No.177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如何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刘玉;朱长婷;李陈华;

    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开放和监管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国际贸易模式创新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该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影响,并利用熵值法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影响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主要通过提升经营效益、促进创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9;No.177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同地同权”改革目标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研究

    李德政;李凯鑫;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作为产业用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立了“同地同权”的改革目标。当前我国对“同地同权”的适用,主要着眼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过程中与国有建设用地的权利平等,而缺乏对“同地同权”实证性的探讨。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宜梳理现有法律,明确“同地同权”的内涵,厘清国有建设用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的参照关系。农业为本是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合理差别的现实依据。以“同地同权”为指导,以农村建设商品住宅负面影响为抓手,以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集体资源有效利用为价值要素考量,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合理用途,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2025年03期 v.39;No.177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技术法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君;柳经纬;

    技术法规是规定技术要求的法律规范,是基于法律引用技术标准或立法直接赋予技术标准以强制性效力而产生的。随着我国于2002年加入WTO及承诺履行《TBT协定》,技术法规研究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研究要点集中于技术法规的概念、技术法规的表现形式、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关系、技术法规体系建设等少数内容,研究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TBT协定》,以及领域不够全面、无法满足理论体系构建之需的问题。未来研究可致力于拓宽研究视野,尝试跳脱《TBT协定》的范畴,从技术法规参与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的角度切入开展研究,以期全面构建技术法规理论体系。

    2025年03期 v.39;No.17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洪刚;郭凤岳;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指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思维为指导,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道路。秉持人与自然的辩证和谐,将自然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坚持整体性的发展之道;秉持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谐,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稳步推动生产关系转型升级,坚持人民性的发展之道;秉持人与自身的辨证和谐,注重生产力跃升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坚持人本性的发展之道。为此,要坚持守正创新、协同并进,不断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笃行实践性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2025年03期 v.39;No.177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感性活动”理论

    卜祥记;王展鹏;

    “感性活动”理论作为马克思本质性开启新哲学范式并构成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内在关联的核心概念。从经济哲学的研究语境切入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可以发现,针对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和对内蕴于哲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展开是其生成的关键。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基本规制的“感性活动”理论,不仅为马克思铺设了一条从理论根基处通达唯物史观这一实践哲学之核心要旨的理论路径,更以其内在的连续性,勾连起马克思一系列文本群的创作逻辑。

    2025年03期 v.39;No.177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丝路文史

  • 《释迦因缘》所见中印文学文化之交流

    屈玉丽;陈宛伶;齐嘉锐;

    联系中印两国的文学和艺术交流历史,对《释迦因缘》剧本性质、影响因素和形式内涵进行具体分析,探寻古代印度佛教文学和文艺形式的东渐对《释迦因缘》剧本产生的影响,深入挖掘唐代印度佛教和戏剧文化对中原戏剧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晚唐中原本土文学和文化对外来文学和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进而了解中原和印度文学文化在唐代敦煌发生的碰撞、交融和创新,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发展和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意义。

    2025年03期 v.39;No.177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高窟第95窟壁画为元代考

    祁晓庆;

    莫高窟第95窟窟内壁画的年代在早期被定为元代,但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明确指出此窟壁画为西夏时期所绘。通过分析发现,该窟窟顶的六字真言莲花图案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中心柱正面龛内主尊塑像六臂观音可以和龛顶的六字真言形成组合图像,也是元代才流行的。该文通过与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壁画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引入元代传世绘画作品作为佐证材料,发现位于该洞窟左侧甬道顶部的水月观音像、洞窟南壁所绘的十六罗汉图中的长眉尊者等壁画亦为元代作品。

    2025年03期 v.39;No.17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空间叙事

    郭中华;林璐璐;

    汉魏六朝游仙诗空间叙事的叙写模式及叙事特征十分凸显。诗歌以场景与境域作为两个基本的空间要素,依循以“行”代“游”的空间叙事逻辑,通过空间转换与衔接组成仙游故事;充分利用“赋”的艺术手法铺排空间增强叙事性,彰显出作者清晰而辽远的仙游行迹,并营造出“共时性”的叙事效果。这充分展现出汉魏六朝游仙诗空间叙事技巧的丰富和成熟。

    2025年03期 v.39;No.17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六根互用”观念在宋代题画诗中的表现

    刘雪莹;

    “六根互用”是佛教经典著作《楞严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北宋中期,“六根互用”越出宗教界限,向文学领域渗透,实现了与文学的交融。宋人受“六根互用”思想影响,多有“耳视目听”的观念,即认为眼可闻声,耳可观色。这一审美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宋代的题画诗创作。于画中听诗,是建立在圆融通达的心灵基础之上,可使欣赏者超越生理局限获得更为丰富立体的体验。此种体验展现出的亦是一种禅意审美的境界,其中蕴含着身与物化、随缘任远的诗性智慧以及自性具足、圆融无碍的禅理哲思。

    2025年03期 v.39;No.17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发展》

    <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发展》一书由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光耀教授、邓昌豫副教授著,于2024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03期 v.39;No.17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边疆治理视域下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

    夏文斌;

    <正>在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要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我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与14个国家接壤。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下要解决的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大都与边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着莫大关系。治国必要治边,边疆的安全和发展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安危。

    2025年03期 v.39;No.177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