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40553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论坛

  • 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的多维阐释

    饶旭鹏;李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方法。这一方法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和基础性的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科学思想方法,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强调以系统思维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维致思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理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系统思维方法为指导,将其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2025年04期 v.39;No.17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王政;

    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布局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定,科学把握这一决定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成为当务之急。理论逻辑需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论”、中华文明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作科学分析;价值逻辑需从锚定中心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防范风险作综合研判;实践逻辑需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作全面把握。只有全面把握这三个逻辑,才能更加明晰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之中。

    2025年04期 v.39;No.17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习近平重要论述”专题研究

  • 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重要论述的逻辑生成、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黄胤辚;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必然。习近平关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坚持发展,对国内外金融实践历程的反思总结,是新时代党做好金融工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重要论述中,从核心领导、构成要素、战略定位、目标引领、关键抓手和建设方法等维度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建设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深刻回答了“何谓金融强国?为何建设金融强国?如何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问题。在实践路径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进一步明确金融工作的定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由此才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

    2025年04期 v.39;No.178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关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彭昕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自主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保党长期执政、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04期 v.39;No.17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

  •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逻辑与价值

    刘川;李海阳;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其主要具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人对自然界物质精神的双重需求和科技创新驱动生态经济联动等科学内涵。该文通过剖析这番论述蕴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为理解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提供研究视角,有利于破解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2025年04期 v.39;No.178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打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破解青年劳动精神培育困境研究

    刘甜甜;钟雪;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培育劳动精神是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优化人才发展结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当前,青年劳动精神培育工作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劳动观念存在偏差、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劳动文化氛围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需紧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通过优化政府政策供给、强化青年劳动认知、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等多维度发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17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两化融合”对企业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

    李泉;云寒梅;

    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该文以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综合考察了“两化融合”政策对企业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化融合”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两化融合”可以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数字化转型以及降低供应链集中度,从而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两化融合”政策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作用更加显著。

    2025年04期 v.39;No.178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城市创新能力研究

    王艳;李冰倩;

    城市作为创新要素的集聚枢纽,其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该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内在影响机制与城市异质性进行扩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其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并且这种积极影响还显著地辐射至周边城市,促进其创新水平的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数字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三个渠道,显著提高了城市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更为突出。因此,未来应持续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同时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地区协同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178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产权司法保障: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喻钊;

    新质生产力依赖创新驱动,高质高效的创新创造成果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新兴科技领域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受限于漫长的立法时间及程序,需要发挥知识产权能动司法的作用。知识产权司法通过法律解释方法、灵活适用法律,消解刚性立法与复杂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使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到妥当保障,通过强化能动司法,加强部门合力,将严格保护创新的理念贯穿于知识产权司法始终,不断完善技术调查官制度,在专业鉴定机构的协力之下,加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前瞻性保护,通过对创新者权益的司法保护,不断激励创新,促进生产要素活力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2025年04期 v.39;No.178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法律困境:立法理念与制度体系

    龚宇;

    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制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信用立法内容冲突、信息归集范围过大、归集主体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等,其原因可归为社会信用立法理念偏移和制度体系缺陷。信用立法的理念偏移体现在违法与失信的概念混淆,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模糊以及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异化。信用制度的体系缺陷体现在中央立法缺失无法统率规范分散且名目繁杂的地方立法,部分立法缺乏授权,且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未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较好衔接。对此,在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中应当重塑社会信用立法理念,优化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2025年04期 v.39;No.17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马克思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超越与意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为背景

    廖兴兴;

    如何正确界定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近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从客观的物质因素出发寻求历史发展的动力,符合近代以来转向自然研究的大趋势,但却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主体的作用;黑格尔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把地理环境的地位看得过高,但其强调绝对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则陷入了神秘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将地理环境纳入到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中,既正确界定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重视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科学界定,成功超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不仅有助于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5年04期 v.39;No.178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生成逻辑、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丁茜;杨颖慧;

    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分析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这一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目的在于批判以资本为逻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构建一个面向全人类解放的时间场域。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具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其理论逻辑在于分析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影响的人的自由程度,他充分肯定自由时间对个人、社会与文明的进步意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异化现象揭示导致自由时间异化的三重机制,构建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完整解放逻辑,提出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才能将自由时间从“异化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时间本质复归,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时间条件。

    2025年04期 v.39;No.178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丝路文史

  • 回鹘摩尼教“敬水”习俗及其影响

    杨富学;熊一玮;

    李肇《唐国史补》所记回鹘摩尼教徒“敬水而茹荤”的习俗来源于摩尼教的原始信仰,同时又和回鹘人的萨满教习俗息息相关。至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回鹘摩尼教徒“饮水而茹荤”,其实是对摩尼教“敬水”习俗的误解。回鹘摩尼教善于祈雨,和水也存在关联,故言回鹘摩尼教“敬水”无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谓的“饮水”应是《唐国史补》所言“敬水”之误。摩尼教的“敬水”习俗经由回鹘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而传至福建,对林瞪草创《求雨秘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25年04期 v.39;No.17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晚唐至宋初敦煌社会的纳赠习俗研究

    徐晓卉;

    敦煌遗书记载了晚唐至宋初时期敦煌社会的纳赠习俗。剖析当时纳赠习俗的人文理念、执行规则、违规惩罚及所用物资等情况,体悟人际交往和民间自治礼俗,展示古代敦煌地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通而不统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深化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人文价值内涵,为当今基层社会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鲜活例证和必要的思想教育资源。

    2025年04期 v.39;No.178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怪诞与越界

    程朝翔;王勇;

    洛夫克拉夫特通过怪诞小说的越界叙事构建了独特的“宇宙恐怖”美学体系。其作品以多维度越界叙事打破传统文学范式:在文学类型层面,模糊怪诞小说与更广泛或者平行文学类别之间的边界,构建超越人类经验的怪诞世界;在认知体系层面,通过侦探与反侦探叙事的悖论式融合,瓦解了以人类理性为支点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在文本实践层面,以克苏鲁神话的开放性创作突破单一文本限制,形成跨媒介叙事体系。洛夫克拉夫特通过描绘人类与神秘“他者”间的纠葛,以及科学探索引发的认知崩溃,不仅展现了怪诞文学特有的恐怖美学,更警示了技术理性僭越带来的现实危机。热奈特的越界理论与门德尔松的奇幻类型学相结合,为理解怪诞文学的叙事特征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4期 v.39;No.178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蒂莫西·克拉克人类世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理论向度与批评路径

    郭茂全;许博凡;

    生态批评家蒂莫西·克拉克阐释“涌现”的不可预测性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性,用“涌现”的哲学观引领人类世生态批评,反思传统生态批评对人类世生态危机破坏性和历史性的漠视。蒂莫西·克拉克的人类世生态批评以“生态历史主义”弥合生态危机发生时间的断裂性和非连续性,以“地球想象”超越传统生态批评的区域主义局限,以“尺度”重新定义人类世生态危机发生的时空坐标,为生态批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人类身份的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39;No.178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简介——构筑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新机制研究

    <正>2024年12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石河子大学杨兴全教授团队申报的《构筑国有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新机制研究》(24&ZD083)获批立项。首席专家杨兴全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China Economic Review》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25年04期 v.39;No.17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探索智能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夏文斌;

    <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升级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赋能。然而面对技术迭代,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面临课程衔接不畅、实践平台不足、教法创新不够等问题,需从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善、课程形式创新、课程共同体的建构等层面积极探索。

    2025年04期 v.39;No.178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